网上有关“preserve和protect的区别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preserve和protect的区别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又到了为小伙伴们解惑的时候了 (*?ω?),preserve通常与文化遗产、自然资源、食品、文件档案等宝贵事物相关;而protect则可以涉及到人、动物、建筑、财产、权利等方面。这里就给大家总结了一个它们基础知识的表格,可以先简单了解一下先:
了解完preserve和protect的基础知识后,现在就来看看它们的具体区别~(@^_^@)~
1、目的的不同
Preserve着重于保护事物的原貌、保存其原有的状态和特征,防止其受损或被毁;而protect则更加广泛,既包括保护事物的特有属性和完整性,也包括保护事物背后的利益、安全等方面。
例句:
- The museum aims to preserve the historical artifacts for future generations.(博物馆旨在保存历史文物供后人观赏。)
- One of the duties of the security guard is to protect the building from theft and vandalism.(保安的职责之一就是保护建筑不受盗窃和恶意破坏。)
2、对象的不同
Preserve通常与文化遗产、自然资源、食品、文件档案等宝贵事物相关;而protect则可以涉及到人、动物、建筑、财产、权利等方面。
例句:
- The government has established nature reserves to preserve endangered plants and animals.(政府成立了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濒危的植物和动物。)
- The police are here to protect the safety of citizens.(警察到这里来是为了保护市民的安全。)
3、操作方法的不同
Preserve通常需要借助专业的技术手段,例如冷藏、封存、数字存档等;而protect则可以通过加强安保、投资硬件设施等方式实现。
例句:
- The fruit should be preserved in a cool and dry place to keep it fresh.(水果应该保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以保持新鲜。)
- The company invested heavily in security cameras to protect their property from theft.(公司在安保设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以保护他们的财产免受盗窃。)
4、时间和状态的不同
Preserve通常强调长久的维护和保存,着重保持事物的原有状态;而protect则更着重于在某一特定时期内,防止事物受到破坏或损害。
例句:
- The city has a historic district that is preserved to show what life was like in the past.(这个城市有一个历史区,为了展示过去的生活方式而得以保持原貌。)
- The military is responsible for protecting the country from foreign invaders.(军队负责保护国家免受外来入侵。)
5、效果的不同
Preserve通常是指将原本已经存在的事物、特征等保存下来,使其能够持续存在;而protect则通常是指防止损害、危害等发生,使某个对象能够安全存在。
例句:
- This film is preserved in the archives to ensure it is not lost forever. (这部**被保存在档案中以确保它不会永远丢失。)
- Wearing a helmet while riding a bike can protect your head from serious injury.(在骑自行车时戴头盔可以保护你的头部免受严重的伤害。)
2000字历史学习总结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统一和灭亡: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原因):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分为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5、连接五大河(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连接七省区:(略)
7、开通的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二、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任用贤臣(姚崇),励精为治。重视地方吏治,并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兴修水利工程,农耕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方面:丝织业和陶瓷业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繁荣:出现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2、完善人物及措施表格归纳为: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一、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二、北方——回纥的勃兴:8世纪中前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三、东北——靺鞨(“车书本一家”):7世纪末,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粟末靺鞨有“海东盛国”之称。
四、西南——苍山洱海见的南诏:六诏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1、吐蕃 ,西北, 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
2、回纥, 西北 ,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 维吾尔族 。
3、靺鞨 ,东北 ,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 满族 。
4、南诏, 西南 ,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一、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
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方式:(1)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2)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三、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第7、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科学技术
1、建筑: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
2、印刷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医学:“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二、文学:诗歌
李白(盛唐)——“诗仙”(《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杜甫(盛-衰)——“诗圣”“诗史”(“三吏”“三别”)
白居易(中唐)——《秦中吟》《新乐府》,诗歌反映现实。
三、书法:“颜劲柳骨”
1、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家,“颜体”《多宝塔碑》
2、柳公权:《玄秘塔碑》
四、绘画:(唐朝)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擅长人物画。)
(唐朝)吴道子(《天王送子图》“画圣”“吴带当风”)
五、艺术宝库:甘肃敦煌莫高窟(大部分隋唐开凿)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以上内容用表格简化归纳为:
一、科技方面:
1、建筑 :隋朝, 李春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
2、雕版印刷术 : 唐朝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
二、文学方面(诗歌):
1、李白 ,盛唐时期 ,代表作《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风格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称 “诗仙” 。
2、杜甫 ,由盛转衰 ,代表作“三吏”、“三别” ,风格或气魄雄浑,或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 人称“诗圣” 。
3、白居易 ,唐朝中期 ,代表作《秦中吟》、《新乐府》 ,风格现实主义,讽喻社会,同情人民, 诗歌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
类别 代表人物 著作 成就
书法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创立了新书体-颜体,是继王羲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柳公权 《玄秘塔碑》 自成“柳体”
绘画 阎立本 《步辇图》、《历代帝王像》 擅长人物故事画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开后世写意画先河
石窟艺术 甘肃西部的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
1、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二、辽、宋、夏的和战:
1、宋与辽——澶渊之盟:
(1)时间:宋真宗统治时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宋每年要给辽岁币给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②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边境和平,这样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双方在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
2、与夏和战
(1)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2)宋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三、金和南宋的对峙:
1、12世纪初期,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
2、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3、抗金英雄:岳飞 郾城大捷
4、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 契丹 10世纪初(916年) 辽太祖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
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1038年) 李元昊 兴庆
金 女真 12世纪初期(1115年) 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
南宋 汉族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今杭州)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①南方战乱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的变化;④引进新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表现: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纺织业和棉织业: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纸的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也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而且还出现有早市、夜市。
2.宋朝的海外贸易,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趁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类别 发 展 成 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也逐渐传开。
2、北宋的肉食中以羊为多;南宋时,一般人吃不起羊肉,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宋代缺马,多用牛车出行。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东京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它是宋朝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的结果。
2、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的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2、抗元英雄:文天祥。
3、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为了便利南粮北运,他下令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有的运河连同,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
4、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的《马克?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三、行省制度:
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制的内容:①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②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1个行省(可指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的范围);③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④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1、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①汉族人民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③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④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回族。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贡献: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浣深远。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第13、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科学技术的发明
类别 发明者 朝代 成就
活字印刷术 毕升 北宋 经济、省时大大促进文化传播。比欧洲早约四百年。(与隋唐时期的雕版印 刷术作对比)
指南针 战国时期 人们根据此时指示南北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宋时期 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
业(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火药 唐朝末期,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上
宋元时期 ,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13、14世纪 ,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我国元朝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二、史学、文学方面:
1、史学: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注与《史记》作对比)
史学上的“两司马”
史学家 年代 著作 体例 叙事范围
司马迁 西汉 《史记》 纪传体通史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司马光 北宋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战国到五代
2、文学: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特点(或内容)
宋词 北宋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气势豪迈,雄健奔放,“豪放派”
两宋之交 李清照 《声声慢》等 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清新自然。“婉约派”
南宋 辛弃疾 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
元曲 元朝 关汉卿 《窦娥冤》
绘画 宋朝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描绘北宋东京卞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
元朝 赵孟頫 《秋郊饮马图》 他的作品被称为“神品“
3、书法:
东汉时期: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
隋唐时期:书法艺术的高峰
宋元时期:书法艺术的继续发展,成为文人普遍的爱好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宋四家”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加强君权措施:①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②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③设立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④改革科举制度:八股取士,考试命题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考生不许有自己的见解,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
2、明成祖加强统治:①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②强化君权,进行削藩;③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为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2、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3、到达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盛况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7次
海船规模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船数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
人数 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地点 下“西洋” 到达美洲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17艘 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
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
24.5米,宽6米,
其他二舰50吨、40吨 120吨100吨50吨
二、戚继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2、明朝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浙江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才回归祖国怀抱。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 族名 政权 建立者
唐朝 靺鞨 渤海
1115年 女真 金 完颜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后金 努尔哈赤
1636年 满洲 清 皇太极
2、1644,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份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收复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
1、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
2、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二、抗击沙俄——雅克萨之战:
1、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被迫投降。
2、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位置 时间 事件
东南(台湾) 1624年
1661~1662年
1683年
1684年 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军进入台湾、郑氏后代归顺清朝
清朝设置台湾府
东北(黑龙江流域) 17世纪中期
1689年 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两次雅克萨之战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到下面的资料里随便摘抄点,加上自己的话就可以了。
记得给我加分啊。
第一部分:学会学习
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的迈进,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个全新的学习时代就要到来。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同一个问题——学会学习。
这是时代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那么,怎样学会学习呢?
首先,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
一个不容否认的常识是,学习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学。
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要一味依赖教师,而应该在教师的“教”中主动构建自己的“学”,取人所常,为己所用。
其次,同学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
因此,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预习是首要环节。
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
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对照注释或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题。
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划出生字新词或概念。
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为上课作好准备。
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
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坚持每天预习。
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
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
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上课的时候,课前准备好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及学习用具等。
上课时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要积极思考,课堂上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要记课堂笔记,记学习要点,要记得正确、完整。
把自己自学的心得和老师对新教材的阐述加以对照比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
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
复习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
不同的复习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
平时复习,其目的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
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
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
对单元、章节知识的复习巩固,复习时要进行知识归类,把握重点,新旧联系,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复习的目的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要对照大纲教材的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解决疑难,达到全面掌握。
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应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
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就可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最后,学会学习,关键在于学会如何读书。
读书之前,大家应该对“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拿高中历史教材来说,从形式上讲,它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目录和大事年表。
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大事年表是简明的大事记,这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上把握。
②每章开头的“引言”。
“引言”主要说明本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本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本章内容的特点。
③正文内容(大字)和阅读内容(小字)。
正文部分是课文的主体,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
阅读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或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内容的过渡,或是正文的展开性叙述等等,应有不同的要求。
④原始资料。
应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可培养思维问题的能力。
⑤表格、图画。
要弄清其与正文的关系,安排这图表的用意和作用等。
⑥思考题和练习题。
思考题是高层次的练习,练习题是基本的作业。
⑦学术争鸣。
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胆质疑,养成求知的好习惯。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
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
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
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
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
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
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
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四、总结基本观点。
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
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对教材做出评价。
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
尽信书不如无书。
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一、1、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
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三、、“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
四、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五、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
六、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
七、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是"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
八、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考查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
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怎样学好历史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
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
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
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
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
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
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
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
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
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
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
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
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
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
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
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
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
书才是最根本的。
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
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
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
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
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
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
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
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
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
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
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
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
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
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
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
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
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
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
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
首先是分析。
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
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
其次是表达。
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
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
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
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
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
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
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
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
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
到高三下学期的时候,要争取每天都花一至两个小时在历史上。
因为历史有一个特点,容易忘。
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所以复习历史更要注意计划性。
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
可以双条线同时进行。
一条是老师的,一条是你自己的。
例如老师在复习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时,还可再看看中国史。
不仅记住了更多的内容,还有利于进行中外比较,使自己对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单独复习世界史好上几倍。
另外,专题复习也很重要。
可以帮助你掌握好历史线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历史规律之类的东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担心学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后,历史会变得很简单了。
关于“preserve和protect的区别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全世英]投稿,不代表子优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ip0552.cn/zskp/202412-159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子优号的签约作者“全世英”!
希望本篇文章《preserve和protect的区别是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子优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preserve和protect的区别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preserve和protect的区别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